1)第218章 上货来了?_鉴宝神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李万姬没有继续问关于秦霄先祖,怎么知道张先在真迹草稿上留下隐款的事情,而是询问了另外两个常识性问题。

  第一,秦霄手里这幅,是真迹草稿。故博那幅是真迹,故博那幅,为什么没听说过有隐款的留存?

  第二,张先为什么要留隐款?直接大大方方落款,不行吗?

  秦霄回答道:“很简单,第一个问题,张先在草稿上实验了隐款后,觉得这固然巧妙,但会破坏画中马太守的形象,所以成品上,他舍弃了隐款。”

  “第二个问题,也能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补充说明。”

  “元代以前,没有规定,画家一定要在作品上落款。”

  “有的喜欢,就落款。有的不喜欢,就不落款。”

  “至于宋朝,很大程度上,是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。”

  “程朱理学的朱,是朱熹,南宋人。”

  “但在北宋,程颐程颢两兄弟,已经奠定了程朱理学的雏形。”

  “程朱理学的核心就是‘理’,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。虽然理论建立的初衷不是服务于绘画的,但别忘了,宋代可有专门为皇帝服务的美院啊,这种体制直接影响院体画家在描绘时,会精确、逼真地表达出天地万物的‘理’。”

  “对‘理’的无限崇尚,使得宋代绘画出现了写实主义的最高峰。画家们除了追求极其逼真的效果呈现,还会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、冥想和参悟。

  “敬畏自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会破坏,不会破坏画作可以看,可以游玩,可以在画间行走的真实境界。”

  “若出现题款,必然会让观者跳戏:我们看到的大自然可从来没有人名的!因此,藏款文是要追求真实,不影响构图。”

  “你看,张先的《十咏图》描绘了十首诗的内容,但却并没有诗文直接落在画上,顶多上在画卷前段,画面未出现之前,简单注释下。”

  “民间的画家,可能不在乎那么多,率性而为。”

  “但张先,他可是当了大半辈子的官,他受这种观念影响很深。”

  “他不想,也不敢在《十咏图》上落款。”

  “但他也不是没有做过尝试。”

  “他买戴嵩的画,学习隐款,在草稿上练习隐款,能窥探出他想要留名的心态。可即便是隐款,留名,还是会使这幅画不那么自然,不那么合乎‘理’。因此,经过取舍后,他在最终的成品上,舍弃了落款。”

  “于是,便造成了如今的局面。”

  “故博里那幅真迹,没有隐款。”

  “我手里这幅真迹草稿,有隐款。”

  至此,除了事关秦家祖先那部分,秦霄有些闪烁外,秦霄解答了完了关于这幅画的全部疑问。

  事实是这样的:张先画了一幅《十咏图》,在草稿上留下隐款,取舍后,成品没有留下隐款。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他没有烧掉草稿。

  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p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