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零二章:旱魃何如人心险(一)_大唐西域少年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天云如烧人如炙,蝉喘雷干冰井融。

  天宝十三载(754年)六月十八日,巳时将尽(上午近11点),如火骄阳炙烤着华服衮衮、冠盖如云的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广场。

  圣人、高翁和右相身份高贵,自可在楼上凉殿内休憩。其他皇室成员、在京七品以上官员及藩属使节却不得不顶着烈日站在广场上等候。

  勤政务本楼紧邻兴庆宫南墙,广场位于楼北。巍峨如山的殿宇遮挡了些许滚烫的光线,广场四角也堆积着成桶冰块,可众多身着华丽繁复礼服的朝臣依然汗流浃背、面红耳赤。

  然祀与戎乃国之大事,献俘礼兼具礼仪与兵戈,更是重中之重,不可有丝毫懈怠。故而在无论是金紫加身的朝堂重臣、还是位卑权轻的年轻官吏,均挺腰直背、站立如松。

  广场四周旌旗招展,布满甲胄鲜明、昂首挺胸的龙武军和飞龙军士卒,他们手中刃如秋霜的长槊使得气氛愈发肃穆与庄重。

  “算算时间,安西军献俘队伍应从太庙出来了。”站在广场上的王霨眯眼瞥了眼太阳的位置。

  献俘礼作为大唐最隆重的庆典之一,仪式本就格外繁琐。安西军征讨吐蕃与大勃律的战绩辉煌如斯,圣人特意诏令礼部和兵部,要浓墨重彩、大肆庆祝,以展现大唐之赫赫武功。为此政事堂诸臣翻阅典籍、反复更易,才敲定最终流程。

  巳时,押送着战俘的安西军在春明门与飞龙禁军汇合,以太常寺鼓吹署的歌工、乐工为前导。为彰显安西军之功绩,圣人特许比照其出行的卤簿仪式,动用鼓吹署铙吹二部,笛、筚篥、箫、笳、铙、鼓等乐器,每色二人,歌工二十四人。

  乐手歌工在鼓吹令丞的引导下,乘马执乐器,鼓吹振作,迭奏《秦王破阵乐》等四曲。在威武雄壮的鼓吹声中,安西军先后至太社和太庙行告礼,陈设俘虏和敌军旌旗,祭告天地和大唐列祖列宗。

  午时,告礼结束,安西军将离开社庙,前来勤政务本楼广场,让圣人亲自校阅虎贲、查验战果、裁决战俘、恩赏功臣。

  “高、封二人用兵如神,悄无声息中竟策反苏毗部,令人心折。若无安史之乱,吐蕃的衰落将无可避免,大唐又怎会蒙受长安被其攻陷的耻辱?”

  作为历史爱好者,王霨了解唐代发展的大趋势,却不可能熟知所有的细微曲折。他对苏毗部就一无所知,更不记得《资治通鉴》里有这么一条记载:“(755年)春,正月,苏毗王子悉诺逻去吐蕃来降。”

  念及安史之乱,王霨略微有些懊恼,未能抓住安禄山入朝的良机,致使横亘在大唐天空上的战乱阴云迟迟不散,实在令人扼腕。但无论如何,王霨觉得自己都不可能接受卢杞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思路。

  “按史书记载,明年冬季将是安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zp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